前言
今天开始,打算写一系列有关日语的随笔。不定期更新。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任何教科书里提到,考试当然也不会考到。所以,主要是我个人的研究爱好了。这系列的文章,主要是从日语的发展角度来对现在的一些常用词作出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也可以帮助学习日语的人来加深理解,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大多数内容都是基础的,有一点日语基础的人应该都可以阅读。
(一)从“海”的音读说起
日语里分音读和训读。汉字作音读的时候,其发音和中文类似,这一点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有一些汉字,音读的发音和中文的发音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我们有时候会很气恼,为什么日本人偏要把我们的发音改掉呢,好好地发成一样不是很好吗?教科书的解释,一般是说,日语的音读是采用了中国的古音,所以和现代的汉语有差距。
很多情况下的确如此,但也并不全是这样。比如“海”字。中文发“Hai”(はい),日语发“Kai”(かい),但是,并不是说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发作Kai,后来变成Hai。事实上,“海”这个字,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作Kai过。即使不发Hai,也是He,或者Hei,总而言之,和“K”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日本人引进这个字的时候,为什么不用はい作为读音,而用かい呢?答案很简单,在日本古代,は这个假名不发音为Ha,而是发音为Pa。
在室町以前,はひふへほ的发音,是Pa,Pi,Pu,Pe,Po。而日语里面,没有Ha这个音。于是,对于“海”这个字的注音,只能在比较接近的Kai,Gai,Pai中挑选,显然,Kai的发音更为接近。
同样的原因,所有中文里以H为声母的汉字,到了日本后,发音全变成了か行,当然有一些因为浊化而成为が行。除了“海”,其他的例子还有“好”、“浩”、“号”等字,中文发音为Hao,日语音读为こう(Kou)或者ごう(Gou);贺,中文发音为He,日语发音则为か(Ka);黑,中文发音为Hei,日语发音则为こく(Koku)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再找许多例子出来,这里不多写了。
但是,有人可能要问,如果は行全变成了か行,那么日语中不是就不存在Hai的音读了吗?当然不是。这一点,我们下一期再说吧。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一)从“海”的音读说起 (2006-09-04 12:14:13)
(二)は为什么会浊化成ば?
日语里分清音浊音。比如かきくけこ(KaKiKuKeKo)是清音,がぎぐげご(GaGiGuGeGo)则是浊音。清音的假名在右上角加上两个点就变成浊音,这个叫做浊音化。一般全世界语言通行的规律,k会浊化成g,s会浊化成z,这和日语中都是一致的。但是日语有一点却是非常独特,那就是はひふへほ(HaHiFuHeHo)居然会浊化成ばびぶべぼ(BaBiBuBeBo),也就是说,H的音浊化成了B的音。这一点是非常奇怪的。按照全世界的规律,应该是P的音浊化成B的音才对。
但是,如果回忆一下上一篇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恍然大悟。在古代日本,はひふへほ本来就是读作(PaPiPuPePo),所以这个时候浊化成BaBiBuBeBo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后来日语发音发生了变化,はひふへほ被读作了(HaHiFuHeHo),但是浊音没有变化,所以就对不上号了。而原来的(PaPiPuPePo)的读音,则被作为现代日语中的半浊音保留了下来,也就是ぱぴぷぺぽ。换句话说,古代日本,是不存在半浊音的。
好了,然后我们再来回答上一篇最后留下来的一个问题。
古代日本为汉字标注音读的时候,以H打头的全变成了以K打头的,那么日语中中发音为Hai的汉字的音读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当然也很简单,现代日语中音读为はい(Hai)的汉字,其实原来的发音为ぱい(Pai)。换句话说,古代日本人用か行的假名来作为以H开头的汉字的音读,而以は行的假名来作为以P开头的汉字的音读,而这个は行的假名,古代的发音的确是以P开头的。
举例来说,排(Pai),现代日语发音为はい(Hai)。票(Piao),现代日语发音为ひょう(Hyou)等等。
这个规律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现代日语中的汉字音读,基本读音为ぱ行,也就是半浊音的,完全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は行或者ば行,这就是因为以P开头的音,全部被归到は行去了。只有在促音(っ)或者拨音(ん)的后面,会出现浊化现象,这时候才有半浊音的出现。比如伝票(でんぴょう),一方(いっぽう),出発(しゅっぱつ)等等。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二)は为什么会浊化成ば? (2006-09-05 11:56:13)
(三)は为什么会发音Wa
现代日语里,は的读音为Ha,但有时候,这个假名的发音会变成Wa。比如一般在日语第1课要学习的句型:“私は学生です。”里,那个は要读作Wa。
另外,有一些汉字的读音,本来是用は的,但在日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Wa的读音。比如原这个字,本来的读音为はら(Hara。注意:这个是训读)的,但是在藤原(ふじわら。Fujiwara)这个姓氏里,原的发音却成为了Wara。
这种现象,术语叫做“は行転呼音”,指的是は行的音被转成了わ行的音。学术上,転呼音虽然多被认为是一种音便(注:所谓音便,指的是为了发音方便而发生的变音),但其实“は行転呼音”并没有那么简单。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は行的假名读音:はひふへほ,读作HaHiFuHeHo。请注意,不是HaHiHuHeHo。其中的ふ,发音不是Hu而是Fu,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两篇说过,はひふへほ在古代是发音为PaPiPuPePo的,只不过在现代才变成了HaHiFuHeHo。但是,其实PaPiPuPePo并不是一下子变成HaHiFuHeHo的,而是有一个中间过程。在室町时期开始,这五个假名的发音其实是先变成了FaFiFuFeFo。到了江户后期,才变成现在的发音的。
中文里面H和F的音也经常会发生混淆,以至于出现了“化肥会挥发”、“粉红凤凰飞”等绕口令。可见H和F的确非常容易发生串门,于是F的音最终变成H,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其中只有ふ保留了Fu的发音,没有变成Hu,这只不过是出于音便的考虑,Fu的发音更为方便。
好了,然后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浊化的问题。除了我们以前说过的在促音(っ)或者拨音(ん)后面会浊化外,还有多种浊化形式。其中还有一种叫做连浊。连浊指的是,一个汉字跟在其他汉字后时,这个汉字的首音节经常发生浊化现象。比如“歯”这个字,训读音为“は”,但是放到单词里,比如“虫歯”(注:蛀牙的意思),发音就是(むしば),は连浊成了ば。
上一篇我们说了,因为はひふへほ在古代是发音为PaPiPuPePo,所以他们浊化后成为了ばびぶべぼ(BaBiBuBeBo)。那么请思索一下,当はひふへほ的发音变成FaFiFuFeFo后,应该浊化成什么呢?清音F,所对应的浊音为V。日语没有V这个音,但是有近似的W。换句话说,FaFiFuFeFo浊化后就成为了WaWiWuWeWo。也就是说,わ(Wa),其实也是は(Ha)的一种浊音。于是,藤原的发音成为ふじわら(Fujiwara),其实只不过是ふじはら(Fujihara)的一种连浊表现而已。其他如石原这个姓,有时候也发音成いしわら(Ishiwara)原因也是依理类推。“私は学生です。”中的は(Wa),也不过是古代(其实也就百多年)的浊音形式到今天的一种保留而已。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三)は为什么会发音Wa (2006-09-06 13:11:01)
(四)へ为什么会发音E
上一篇介绍了は为什么会发音Wa,与之类似,へ(He)这个假名有时候发音读作E,其实道理一样。上一篇我们介绍了术语“は行転呼音”,用来指は行的五个音转换到わ行的现象,所以显然发生转换的不仅仅是は。へ作为は行的一个音,同样也会被转化到わ行,发音变成We。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来解释一下わ行了。わ行在五十音图中,是比较特殊的一行,因为在现代版的五十音图中,这一行只有两个音:わ(Wa)和を(Wo)。但是,在古代,其实WaWiWuWeWo是全的。Wu的发音和う(U)完全一样,所以这个没有假名,但其他四个都是有对应的假名。除了わ和を外,还有两个是ゐ(Wi)和ゑ(We)。二战后,日本决定WiWeWo这三个音取消掉,相对应的音改成い(I)、え(E)、お(O)。假名中ゐ和ゑ也作废了,を也只在作助词时保留,其他时候都改用お。于是わ行的五个假名,成为了わいうえを(WaIUEO)。需要强调一下的是,を的假名虽然被保留,但发音已经变成和お一样。
所以,へ被转化到わ行以后,发音变成We,然后We的音消灭,最终就变成了E。这就是这个转变的经过。
以上所说内容,同样可以应用于ひ、ふ、ほ这三个假名。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日语动词中有很多以う结尾的,如:言う(いう)、買う(かう)、違う(ちがう)等。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日语中并没有以う结尾的动词,这些动词当时都是以ふ结尾的。如果你有兴趣看看古代日本文言,你会看见,这些动词是言ふ(いふ)、買ふ(かふ)、違ふ(ちがふ)。ふ为什么变成了う?这和へ的发音变成E的道理完全一样,大家依理类推吧。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四)へ为什么会发音E (2006-09-07 11:28:05)
(五)五十音图的起源
我们学日语,上来第1课就学五十音图,于是想当然地以为日本人从创造出日语时就有五十音图了。但其实这是错误的。
古人说话,只是采用这几个固定的音节,并不想到去把一个音节分成元音和辅音。日本发明五十音图的始祖,现在认为是明觉和尚。他是平安末期的僧侣,大约是11世纪后期的人物。
明觉写了一本书,叫《反音作法》。这个反音,其实就是学习了中国的反切技术。中国在很早的时代,就发现为了注明读音,必须发展一套元音和辅音的系统,于是反切应运而生。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表示一个汉字的读音,前一个汉字取声母,后一个汉字取韵母。如,坛为徒干切,徒的声母为T,干的韵母为An,拼起来就是坛的读音为Tan。
明觉在《反音作法》中详细参照了中国的反切方式,把日语的所有发音也进行了归类,分出了5个元音和10个辅音,于是就组成了五十音图。
顺便说一下,中国反切的兴起大约是在东汉后期,大约公元2世纪到3世纪吧,正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现代学者认为,中国反切兴起应该和中国人希望读懂佛经中的梵文有关。而日本发明五十音图,同样也是为了解决给佛经中的梵文注音的问题。这一点从发明者是个和尚也可以看出来。
五十音图发明当时,其实也并不叫做五十音图,而是叫做五音图。什么是五音?这也是中国传入的概念。中国古代音韵学中有五音的说法,指的是所有辅音可以分成五类,所谓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注:宫商角徵羽也叫五音,不过这不是同一个概念)
明觉创造五十音图之前,五音概念就已经传入日本。明觉的五十音图,对应到五音的话,アワヤ行为喉音,サタラナ行为舌音,ハマワ为唇音。所以日本人见到五十音图,就觉得这是把五音概念图解化了,因此就称之为五音图。
直到江户时代,也就是17世纪,五十音图的叫法才开始出现,这之前,都一直是叫做五音图的。
附:《反音作法》一书中的最早的五十音图(点击看全图)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五)五十音图的起源 (2006-09-08 12:57:07)
(六)五十音顺和いろは顺
五十音图对于记忆日语假名的确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为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表格,比起只能靠硬背的英语字母表自然是方便了许多。但是,前一篇我介绍了,五十音图其实在11世纪才被发明,所以在发明前,日本人记忆假名,其实也只能依靠字母表的方式。
当时的日本人经常发明一些歌曲,这些歌曲里,恰巧能把所有假名使用一遍,所以记熟这首歌,就等于记住了所有的假名。这类编入各种名称以方便记忆的歌曲,日语叫做手習歌(てならいうた)。所有的假名手習歌中,最有名的就是いろは歌了。
いろはにほへと ちりぬるを
わかよたれそ つねならむ
うゐのおくやま けふこえて
あさきゆめみし ゑひもせす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我が世誰ぞ 常ならむ
有為の奥山 今日越えて
浅き夢見じ 酔ひもせず
歌词大意为:花虽香,终会谢。世上有谁能常在?凡尘山,今日越。俗梦已醒醉亦散。
这首歌作于平安时期,和五十音图的出现大约是同时期的。因为以いろは开始,所以叫做いろは歌。
当时的古代没有拨音ん,但是有另外两个现在已经作废的假名ゐ和ゑ,所以假名的总数一共是47个。而いろは歌里包括了这全部47个假名,再加上歌词具有含义,因此对于记忆的帮助非常大。虽然いろは歌出现不久,五十音图也问世了,但这首歌依然传唱不衰,即使到今天,绝大多数日本人也都知道这首歌。现代日语里,也有いろは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基本。这就好像英语里用ABC来表示基本的概念一样。
いろは歌和五十音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记忆假名的方法,这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出现了两种日语假名的排列次序。现在词典里按照あいうえお的次序进行排列,这种叫做五十音顺。但是,假名未必一定要按照五十音顺排列的。还有一种跟五十音顺地位相仿的就是いろは顺,所谓いろは顺,就是日语假名在いろは歌中出现的次序。这个次序今天还在许多地方使用。比如一些法令中的条款,编号不用一、二、三,而是用的イ、ロ、ハ、…。在全世界通用的摩尔码中,日本人也使用いろは的次序来对应英文字母ABC,等等。在一些古籍之中,这种应用就更多了。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六)五十音顺和いろは顺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六)五十音顺和いろは顺
(七)训令式罗马字和赫本式罗马字
使用英文字母给日语假名标注读音,这种叫做罗马字注音,和中国的汉语拼音差不多。
但是,和汉语拼音的唯一性不同,日语的罗马字注音有多种注法。从大的来说,有两大类:训令式(訓令式)和赫本式(ヘボン式)。
所谓训令式,就是完全以五十音图的行和段的结合来进行注音;而赫本式,则是根据假名的真实发音来注音。五十音图的行和段的结合,本来应该是和该假名的真实发音一致的,这样,训令式和赫本式对于大多数的假名的标注方法是一致的。如か,大家都是标成ka,而ね,则大家都是ne。
但是,有一部分假名是例外的。如し,因为是さ行い段,所以训令式的罗马字为si,但按照发音来的赫本式罗马字为shi。例外的假名只有5个,し以外的另4个为:ち(训令式:ti;赫本式:chi)、つ(训令式:tu;赫本式:tsu)、じ(训令式:zi;赫本式:ji)、ふ(训令式:hu;赫本式:fu)。
此外,一些拗音的标注方法也有不同。训令式的拗音标注规则,是用这一行的辅音加上y,再加上所属的段的元音。如きゃ就是kya,みゅ就是myu等。大多数拗音的罗马字,训令式和赫本式也是相同的,但是,由于しちじ这三个假名本身的训令式和赫本式不同,所以以它们为语素的假名:しゃしゅしょ、ちゃちゅちょ、じゃじゅじょ也有不同。按照训令式的话,しゃしゅしょ分别应该为sya、syu、syo,而赫本式为sha、shu、sho;ちゃちゅちょ的训令式为tya、tyu、tyo,而赫本式为cha、chu、cho。じゃじゅじょ的训令式和赫本式则分别为zya、zyu、zyo和ja、ju、jo。
现在我们一般使用电脑输入日语时,都是采用罗马字拼音法输入假名。而一般输入法中间,训令式假名和赫本式假名都是支持的,比如,要输入ちゃ,既可以用tya,也可以用cha。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
对假名使用罗马字来标注,最早是来到日本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想出来的主意。最早将这一行为体系化的,是詹姆斯·C·赫本(James Curtis Hepburn),他在1867年出版的《和英语林集成》中介绍了这一体系,这就是我们说的赫本式了。
但是,日本人发现这种赫本式和五十音图有差别,不符合日语的规则,于是他们在此后不久,根据五十音图而推出了日本式罗马字注音。赫本式一度消亡。
二战后,美国人接管日本后,发现日本式非常难以记忆(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式不符合西方习惯,另一方面是日语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日本式的又跟不上形势了),于是又重新推广赫本式。此后,日本政府将原来的日本式按照现代日语的习惯进行了改造,发布一个训令宣布采用这种改良后的日本式罗马字注音法,这就是训令式。虽然如此,赫本式重新复活后,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再加上日本国际化的势头很汹涌,因此时至今日,可能还是赫本式所占的比例大一些了。
只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赫本式,随着时间推移,日语的发展,也已经和当年赫本所倡导的有了一些区别。而且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为了完善赫本式而作出了许多改进,于是造成今天的赫本式也有不少不同的版本。我们以后会再介绍这个问题。
附:
訓令式の表
|
あ | い | う | え | お | ん | (拗音) | ||
---|---|---|---|---|---|---|---|---|---|
あ | a | i | u | e | o | |
|||
か | ka | ki | ku | ke | ko | |
kya | kyu | kyo |
さ | sa | si | su | se | so | |
sya | syu | syo |
た | ta | ti | tu | te | to | |
tya | tyu | tyo |
な | na | ni | nu | ne | no | |
nya | nyu | nyo |
は | ha | hi | hu | he | ho | |
hya | hyu | hyo |
ま | ma | mi | mu | me | mo | |
mya | myu | myo |
や | ya | (i) | yu | (e) | yo | |
|||
ら | ra | ri | ru | re | ro | |
rya | ryu | ryo |
わ | wa | i | |
e | o | n | |
||
が | ga | gi | gu | ge | go | |
gya | gyu | gyo |
ざ | za | zi | zu | ze | zo | |
zya | zyu | zyo |
だ | da | (zi) | (zu) | de | do | |
(zya) | (zyu) | (zyo) |
ば | ba | bi | bu | be | bo | |
bya | byu | byo |
ぱ | pa | pi | pu | pe | po | |
pya | pyu | pyo |
ヘボン式の表
|
あ | い | う | え | お | (拗音) | ||
---|---|---|---|---|---|---|---|---|
あ | a | i | u | e | o | |
||
か | ka | ki | ku | ke | ko | kya | kyu | kyo |
さ | sa | shi | su | se | so | sha | shu | sho |
た | ta | chi | tsu | te | to | cha | chu | cho |
な | na | ni | nu | ne | no | nya | nyu | nyo |
は | ha | hi | fu | he | ho | hya | hyu | hyo |
ま | ma | mi | mu | me | mo | mya | myu | myo |
や | ya | (i) | yu | (e) | yo | |
||
ら | ra | ri | ru | re | ro | rya | ryu | ryo |
わ | wa | (wi) | (we) | o(wo) | |
|||
ん | n | |||||||
が | ga | gi | gu | ge | go | gya | gyu | gyo |
ざ | za | ji | zu | ze | zo | ja | ju | jo |
だ | da | (ji) | (zu) | de | do | (ja) | (ju) | (jo) |
ば | ba | bi | bu | be | bo | bya | byu | byo |
ぱ | pa | pi | pu | pe | po | pya | pyu | pyo |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七)训令式罗马字和赫本式罗马字 (2006-09-16 13:13:34)
(八)日语里到底有几个假名
假名是日语的基础,但是日语中到底有几个假名呢?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浊音和半浊音到底是否算一个单独的假名?
比如说,は是一个假名,那么ば和ぱ是不是也都算一个不同的假名呢?
我们经常把ば或者ぱ也称为一个假名,但是,精确地说的话,它们不能算是独立的假名,而是假名は,加上了浊点゛或者半浊点゜而构成的。所以我们计算日语里有多少假名时,浊音和半浊音可以去掉。
日语中除了五十音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音。一般来说,五十音图里的音统称清音。除了这些清音以外,日语还有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等概念。
拗音和促音都是由五十音图中的假名组成,只不过一部分假名需要小写而已,所以也不存在五十音图以外的假名。长音,同样通过五十音图中假名的组合而成,或者使用长音符号“ー”,也不存在五十音图以外的假名。
因此,日语中的假名数量,就是五十音图中假名的数量,再加上拨音ん了。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五十音图中到底有多少个假名。
虽然是五十音图,但并不是有五十个假名,や行只有3个假名,わ行只有2个,所以加起来五十音图为45个假名,再加上拨音ん,是为46个假名。
但是,我以前也说过,ゐ和ゑ这两个假名,直到二战后才被废止,我们现在看稍微古老一点的文献的话,还是有可能看到这两个假名。之前提到的いろは歌里,也同样有这两个,因此,如果我们说日语中有48个假名,那也不算错。而如果考虑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区别,那么乘以2后回答92或者96也都可以。
然后,我们顺便再来看一个问题,五十音图中是否包括拨音ん呢?显然,根据我们到现在说的内容,应该是不包括的。首先五十音图问世的时候根本没有ん这个音,从历史上就是不包括的;其次从五十音图的名称上来说,所谓五段十行,没有拨音ん的位置。再次,五十音图统称清音,而ん是拨音,概念本身不同。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十音图中,很多其实都包括了ん。目前学术界,有很多专家也主张五十音图中加进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当年创造五十音图的目的来说,就是为了收纳日语中所有的假名。而现在,除了五十音图,就只有ん这一个假名了。所以应该把ん放进五十音图,这样所有的假名可以集中在一张图内,对于学习日语的人也比较方便。
虽然学术界依然有争论,但是为了方便学日语的人,中国的日语教科书都是把ん收入五十音图之中的。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八)日语里到底有几个假名 (2006-09-17 11:51:59)
(九)关于拨音ん
以前我们提到过,拨音ん并非从来就有的。
五十音图出现的十一世纪时,日语里没有这个音,也就是说,当时的日语中是没有鼻音的。但是当时的汉语中有鼻音,所以那以前,日本人引进的汉语中,往往都采取去掉最后的鼻音的方法来作为其音读。
后来日本人觉得这样不好,于是重新创造了新的假名ん,那些汉字的音读也重新改成有鼻音的情况。但是,有一些专有名词中,还是保留了原来没有鼻音的音读。
比如安。现代的音读虽然是あん,但是有些地方,如著名歌星安室奈美惠的姓--安室(あむろ)里面,就发音做あ;其它如仁(にん),有些地方就发音为に;天(てん),有些地方就发音为て,等等。还有一些时候,虽然不加鼻音ん,却会用发音相近的な行的假名来补足所需要的发音。比如信这个字,音读为しん,但在“信濃(しなの)”这个古地名里,信发音为し,濃发音为の,两个字的中间加上了一个な来补足音节。
这个ん,日语叫做拨音。那么为什么叫拨音呢?日语里其他的各种音的名称,比如清音、浊音、拗音、促音、长音等,都是根据其发音的特征来命名的。可唯独拨音不是。拨音,原先在日语里叫“撥ねる音”。撥ねる在日语中有往上的意思。用在笔划当中,就是我们中文说的“提”的意思。这个ん和它的片假名ン,最后一笔都是往上提的,字型上看,也有一种向上腾升的感觉,所以被命名为了“撥ねる音”,简化以后,就是撥音,也就是简化字的拨音了。说起来,这个名称其实并不太好,因为し(シ)和れ(レ)也是最后一笔上提的,却不称为拨音,这也只能说是约定俗成的缘故了。
日语中,没有以ん开头的单词。日本有一种文字游戏,叫做しりとり(尻取り)。规则很简单,就是每个人说一个单词,后一个人说的单词必须以前一个人说的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开头。比如第一个人说はな(花),第二个人说なつかしい(懐かしい),第三个人说いく(行く),第四个人再说一个以く开头的单词。这个游戏里有一个规则,就是任何人说的单词,不能以ん结尾,否则就算输。这就是因为日语里没有以ん开头的单词,所以一旦某人以ん结尾,下一个人就没办法接了。
事实上,全世界大多数语言都没有以鼻音开头的单词的。但是,其实古代日语和中文中这种单词都是存在的。
一个现在所知道的例子是,日语里的“梅”和“马”的概念都是源自中国。最早的时候,它们的读音分别为“んめ”和“んま”。后来由于鼻音放在最前面发音很困难,所以ん的音就蜕化成了う。所以现在,梅叫うめ;马叫うま。
另一方面,中文里面,以鼻音开头的词语出于同样的原因也发生演变而消亡,只有一些方言里还留有其蛛丝马迹。比如在上海话方言中,“五”,“鱼”等字的发音就是一个完全的鼻音。而在广东话方言中,“吴”字的发音也是一个鼻音。香港明星吴孟达的日语发音,就是“ン・マンタッ”。
现代日语中,其实也已经出现一些以ん开头的语言用法。目前虽然还被语言学家们认为是不规范用法,但将来或许终将成为标准的日语。比如有这种用法:ん千円。意思就是大约几千日元。一般在不清楚具体数量,用比较含糊的方法说话时可以这样使用。这个用法倒也是和ん这个发音颇为吻合的。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九)关于拨音ん (2006-09-21 13:11:00)
(十)拨音的罗马字及其真正发音
前面我介绍过训令式罗马字注音和赫本式罗马字注音。在这两种注音方法中,拨音都是用n来表示的。
但是,其实拨音的罗马字注音并不那么简单,还是颇有一些概念可以说说的。
我们先来看两个日语:(1)簡易(かんい)、(2)蟹(かに)。按照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罗马字注音方法,把这两个单词转变成罗马字注音的话,结果都是kani。这两个日语明明是不同的发音,写成罗马字后却完全一样,就非常容易混淆。
顺便插一句,其实中国的汉语拼音中也有类似问题。西安、鲜,这两个词语的拼音都是xian。于是我们常使用分隔符“'”来进行辅助。西安就写成了Xi'an,而Xian就是鲜的发音了。
训令式的日语罗马字注音法也同样使用分隔符“’”来达到这个目的。单写kani的话,我们认为是かに。如果要表示かんい,那么要写成kan’i。
但是,赫本式里面,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作什么规则上的要求,于是各种赫本式的标注法各有不同。有的使用训令式相同的方法,有的则使用减号。如:かんい写成kan-i。
在进行电脑输入的时候,通用的输入方式中,一般都采取接连输入两个n来代表ん的方法,这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赫本式里面,对于拨音的标注方法,还有一些更严格的规则。
在介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考虑一个问题:ん的注音为n,那么ん的发音是不是n呢?
其实ん这个假名,代表了日语中的鼻音,而事实上,按照国际音标的的话,鼻音的发音有7种不同的种类,用音标来表示的话,分别是[m]、[ற1]、[n]、[ղ2]、[ր3]、[ŋ4]、[N]这七种。有些比较挑剔的日本语音学者认为ん的发音至少占了这7个音标中的5种。
有些语言非常重视鼻音,如丹麦语。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尤其是平时说惯了只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没必要在乎各种发音之间的微妙区别。只是,我们虽然不需要掌握那些语音学家说的5种发音,但是,日语中ん至少有3种发音还是需要知道的。
ん一般发音n,但是,当ん后面跟的是か行或が行的假名时,它要发后鼻音[ŋ4],这个音标我们一般用ng来表示。比如说,あんてい(安定)中的ん,发音为n;但あんがい(案外)中的ん,发音则是ng。大家可以自己多读几遍,自己体会一下。
另一方面,n本身是一个开口音,但如果后面跟了一个闭口音,那么发音结束后要立即为下一个音做准备,于是开口音n就会演变成闭口音m。日语中,ま行、ば行、ぱ行为闭口音,所以如果ん后面跟了这三行的假名,这个ん的发音就会变成m。比如かんぺき(完璧)。其中的ん发音其实是m,大家也可以体会一下。
掌握了ん的发音至少有n、ng、m三种的事实,我们再来看看ん的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法。我们说过,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本来就是强调要贴近假名的发音。所以现在的赫本式规则中,仅以一个n来代表拨音ん,就引起了广泛的意见。
日本现在流行着的许多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法规则,并非完全和官方的定义一致,而是许多团体自己定义了一些新规则,将这个赫本式进行了扩张。由于ng这个音用罗马字很难表达,所以一般大家都同意发音ng的时候还是用n来表示。但是,有许多地方使用的赫本式规则中,规定ん在m、b、p这三个音前面要用m来表示。
所以,如果你到了日本,看到地铁指示牌上“本町(ほんまち)”这个站名的罗马字注音为Hommachi,而不是Honmachi,也不要奇怪,这也是完全符合赫本式注音法的。
[1]
[2]
[3]
[4]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拨音的罗马字及其真正发音 (2006-09-22 14:11:54)
(十一)长音的基本概念
长音的概念,也是初学日语时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但是,事实上长音的概念并不简单。
按照我们课本上教的内容,平假名的长音,是根据这个假名所属的段,分别用あいうえお跟在后面表示长音。比如か的长音是かあ、ね的长音是ねえ、も的长音是もお、等等。但是,え段的假名,也可以用い来表示长音,如けい;お段的假名,也可以用う来表示长音,如ろう。另一方面,片假名的长音,则用长音符号“ー”来表示。
我们先来看平假名。首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え段的长音,既可以用え又可以用い;お段的长音,既可以用お又可以用う呢?这其实是因为各种长音的来源不同。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现代日语中的长音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发音就是拖长的,所以把这个音写成假名时,用代表长音的假名来表示。另一种是,本来发音并不是长音,而是两个不同的假名分别发音。但是,由于这两个假名在发音上比较相似,当进行连读时,就自然演变成了长音。而这两种不同的来源,造成了长音的假名表示方法出现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お段。先看这个单词:おおきい(大きい)。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单词,意思是大。但是,其实以前这个单词并不是写成おおきい,而是写成おほきい。也就是说,原来这里并不存在长音。但是,随着日语的演化,出现了は行假名的转呼现象,ほ渐渐变成お,这种现象我已经在以前介绍过了。所以おほきい就变成了おおきい。而お段的假名后面再跟上个お,进行连读的话,发音自然变成了长音。所以,お段后面加お得到的长音,其实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种来源。而其他あ段加あ、い段加い、う段加う、え段加え的长音表达方式则全部是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来源。双方的来源是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在第一种来源下的お段的长音怎么表示呢?为了表示区别,就规定,这种来源的お段的长音,用う来表示。这就是お段的长音有两种表示方法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え段。第一种来源的长音,是通过え段假名加え得到的。另一方面,え段后面如果跟了个い,发生连读时,也会变成长音,但这属于第二种来源。
事实上,日本人在说日语的时候,对于え段后面加い而得到的长音,在真正发音时经常是感觉不到这是一个长音的。比如きれい这个单词,这里的れい本来是应该当作长音来读的,但是,有不少日本人在发音的时候,还是き・れ・い这样,把い当作单独一个音读出来的。
换句话说,虽然在规则上认可了え段后面加い是一种长音,但由于这是通过快速连读才得到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真正认为这属于长音。这种认识还反映在了罗马字注音法中。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里继续解释。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一)长音的基本概念 (2006-10-14 13:16:04)
(十二)长音符
上一节中,我说到接下来要解释长音的罗马字注音法。
不过,我现在发现,还漏了片假名的长音没有介绍,因此这里再插一节片假名的长音。
片假名的长音表示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使用长音符:“ー”。所谓长音符,就是一横。
世界上有几百种语言,拥有长音的不在少数。各种语言的长音表示方法并不统一。比如英语中并没有特别的表达长音的方法,德语中则是加一个h,另外,像国际音标中则是使用了冒号。
但是,使用一横来表示长音的,只有日语一家。这个长音符号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颇有一番可说。
首先我们要记得一个概念,那就是日本和中国一样,原来的书写顺序是竖着写的。在从上到下进行书写的年代,这个长音符也不是一横,而是一竖。事实上,在日本流行了横向书写的许多年后,很多人还是习惯把长音符写作一竖,比如把“ターゲット”写成“タ|ゲット”,甚至在一些昭和时代的图书中还能够看到这种写法。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来看这一竖,为什么长音符会是一竖呢?这里我们先看一张图。
这是大约于1715年左右成书的新井白石写的《西洋纪闻》中的一段。《西洋纪闻》是现代认为最早出现长音符记号的书籍。请注意我圈出来的地方,这里的这个用一竖来表示的长音,并不是写在正中央,而是偏在右边。
这个新井白石是日本著名的兰学大家。所谓兰学,指的是从荷兰传来的学问。这个兰学在江户时代风靡一时,对日本影响非常大。而荷兰语里面,长音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兰学在翻译荷兰语时,对于如何表示长音也显得很头疼。
在新井白石的另一作品《约翰帕蒂斯塔物语》里,他使用了一个汉字来表示长音——“引”。比如,算术被写成“アリツテメ引テイカ”。日语里“引”字有拖长的意思,所以新井可能一开始打算使用这个汉字来代表长音。但是一个完整的片假名单词里面嵌进一个汉字,看起来颇为不适,所以在写《西洋纪闻》的时候,新井又把“引”简化成“|”,因此我们看起来,这一竖会偏在右边。
此后,随着兰学的广泛流行,大学者新井白石所发明的这个长音符号也被广泛采用,再因为书写由竖写转变成横写,终于落定成现在的长音符号“ー”了。
顺便我们提一下。现在使用的日语假名中,平假名主要由汉字的字形简化而得,而片假名则主要取汉字的偏旁部首。如安→あ,伊→イ。所以主要用于片假名的长音符,采用了片假名相同的造字规则,使用了“引”的偏旁“|”,可以说,也是完全符合日语历来的造字规则的。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二)长音符 (2006-10-17 18:15:16)
(十三)长音的罗马字注音
之前介绍了长音的各个方面概念,最后来看看它的罗马字注音法。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日本最为通用的一些罗马字注音法中,不论是训令式还是赫本式,长音都是不标注的。换句话说,こうとう的话,罗马字注音是koto。请注意不是koutou,因为并不需要把代表长音的两个う也写出来。这么一来,こうとう的罗马字注音,其实和こと是完全一样的。大家回忆一下几个著名城市的英语:东京(とうきょう)是Tokyo,大阪(おおさか)是Osaka,也完全是按照这个规则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这是日本最初的注音标准定得不太科学有关。
一开始,日本的文部省对长音也是规定了罗马字表示方法的,那就是要求在母音字母上加一个“^”符号。比如长音ねえ,就是nê。后来,在一些其他的注音方式中,也有使用一横来代替“^”的,于是长音ねえ,就成为nē。
总而言之,日本人一开始在罗马字表示时,使用了一种符号来代表长音,于是到了电脑时代,这个方法出现祸根。那就是,人们发现,无法使用电脑来输入这些长音。另一方面,外国人也看不懂这个意思。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忽略了上面的那个符号,于是出现了长音被忽略的结果。
但是,以上所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え段后面加上い的这类长音。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在本质上,这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长音,所以在罗马字注音中,这个い是不能省略的。如けいたい,罗马字注音就是keitai,而不是ketai,这一点请务必注意。
事实上,长音忽略后,有很多地方容易产生混淆。长音短音的注音拼法一样,会造成很多同音词,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诸多不便。因此,有些地方采用了德语中表示长音的方法,加上一个H来代表长音,如ラーメン标注成rahmen,さとう标注成satoh等等。这种方法并没有被列为国家标准,但各行各业采用这种方法的也比较多。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用H来表示长音也并不符合通常的音标常识。虽然ah代表a的长音,oh代表o的长音看上去很符合发音常识,但ih代表i的长音就有些奇怪了。
日本外务省对于日本人的护照上的英文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按照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法来,这当然是因为赫本式是重视注音和真正的发音匹配,比较方便外国人理解。(请参照之前的章节中对于赫本式注音法的解释)
在护照的英文名字标注法中,本来长音也是和赫本式一样,是忽略掉的。但是这样会造成太多的同名同姓,所以2000年,外务省又加了一条通融的规矩:お段的长音标注时,可以使用H。为什么只有お段可以使用H呢?这是因为,日语的长音,几乎只集中于え段和お段,あいう三个段里,几乎只有外来语才使用长音,日语名字里根本不会出现这三个段的长音。而え段的长音几乎都是加い的,这个长音本来就是标注出来的,也不需要特别加上H,所以剩下的只有お段了。
当然,用H来表示长音终究只是少数派。现在最普遍的罗马字注音法,还是采用赫本式,并且忽略长音。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三)长音的罗马字注音 (2006-10-23 13:43:15)
(十四)促音
促音,顾名思义,就是发音短促的意思。
虽然促音这个名字是日语中所独有的,但这种发音现象在许多语言中都存在,包括英语,只不过不叫这个名而已。
英语中有一个失爆现象(unreleased stop)。不知道学过英语的人知不知道。
失爆的规则有三条,不过我们这里只提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当两个爆破音连在一起的时候,前一个应该失去爆破变成不发音。比如blackboard,这里的[k]其实一般不发音,因为连续两个爆破音发音上比较困难。这个失爆和日语的促音其实属于同一种发音现象,促音也是因为同样原因,原来应该发的音弱化消失,才慢慢演变成促音。
不过,日语中的促音变化,和英语中的失爆现象相比,要求更为严格。英语中是两个爆破音重叠发生失爆,而日语中,原则上只有前一个音是か行或者た行,后一个音是清辅音k、s、t、p,也就是か、さ、た、ぱ这四行时,才会发生音节脱落的促音化现象。自古以来日语的演变一直遵守这个规则,只是在现代引入外来语时,才带入了一些不符合这个规则的外来语新词。所以,如果大家一时记不得一个单词的假名到底是清音还是浊音,那么如果有促音在内,而且还不是外来语,这个规则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いっぱい是正确的,いっばい就是错误的。虽然在口语中,有时候也不遵照这个规则,比如“一倍”这两个字,本来发音为いちばい,但是口语中也有人会将之促音化成为いっばい,只是正式的发音是不认可这一点的。
如我们刚才所说,真正的促音,除了外来语,后面肯定应该有か、さ、た、ぱ这四行的假名。换句话说,促音是不会出现在一个词的末尾的。但是,由于促音被用来表现停顿,所以有时候口语中一个突兀的停顿也会用促音来表示。比如表示意外时可以用“あっ”。这里促音就表示あ之后又一个突然的停顿。同样,促音也有出现在词首,如:“ったく”等等。这些是现代口语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尚未被认可为正统语言,另一方面也多数是一些语气词,因此,我们不必对此太在意。
最后说一下促音的罗马字注音法。我们对日语中的各种发音做一个总结。有五十音(也可以称为清音),浊音,拗音,拨音,长音,促音。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除促音外的所有发音的罗马字注音法。现在,该说一下促音的了。
按照现有规则,促音后面不可能作为最后一个音,也不可能直接跟元音,也就是说,它后面一定是一个辅音。所以,不论是训令式还是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法,都规定把促音后的一个辅音字母写两遍,来代表这个地方存在一个促音。如:きって的训令式和赫本式罗马字都是kitte。而みっつ的训令式罗马字为mittu,赫本式罗马字为mittsu。あっち的训令式为atti,赫本式为acchi。在绝大多数的电脑日语输入法里,也都是使用这个方法输入促音的。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的,是在一部分常用的赫本式罗马字注音法中,对于促音的表示方法有一点细微的差别。他们有一条特别的规则,就是当促音后面跟着ch的时候,不用c来表示促音,而是用t。如之前举例的あっち,在这些赫本式注音方式中,拼法不是acchi,而是atchi。这种赫本式注音法的其他标注方式,和我们之前介绍的标准的赫本式是一致的,只有这么一点差别。这主要是也是因为按照西方语言的常识,cch的发音不太容易理解,而tch就比较常见了。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四)促音 (2006-11-14 17:02:37)
(十五)
ABCDEFG,这些叫做什么字母?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叫做英文字母。
日本人使用英文字母来给他们的假名注音,但是他们不把这个叫做英文注音,而是叫做罗马字注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字母的学名,并不叫英文字母,他们的标准名称是叫做拉丁字母。这个是全世界通行的称呼。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使用汉字,所谓为了区分中文和西文,把西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成为字母,以和字的概念分开。但其实上,在大多数国家中,字和字母也并没有任何区别。
然后我们来说说日语,日本人把一个个西文字母也称呼为字、或者文字。而我们所说的英文字母,在日语里就叫做“ラテン文字”(对应到中文就是拉丁文字)。另一方面,所有的字母的集合,有一个专门的英语术语,叫做Alphabet(中文译为字母表),所以日语中也用片假名アルファベット来指代字母的概念。如果单指一个英文字母,称为“ラテン文字”,而如果指的是英文字母这个广泛的概念,那么“ラテン文字”和“ラテンアルファベット”都可以。任何语种的字母集合都可以称为アルファベット,但是,在日语中,如果单说アルファベット,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指ラテンアルファベット,就好像我们中国人说字母表,通常指的就是英文字母表一样。
对现代欧洲文化带来深远影响的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就是拉丁语,所以,拉丁字母有时候又被称作罗马字母(请注意,不是罗马数字)。日语中,叫作“ローマ文字”或者“ローマ字”。
另一方面,现在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语言都发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其中英国人所使用的英语因为当年大英帝国在全世界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风靡全球。而这个英语,虽然和拉丁语有很大区别,但它所使用的字母,却正好和拉丁语的26个字母完全相同。所以,明明是拉丁字母,在许多地方就被当成是英文字母了。日语中也有英字(えいじ)这个概念,这其实是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单词,也是英文字母的风头盖过了拉丁字母的一种表现吧。“ラテン文字”、“アルファベット”、“ローマ字”、“英字”等等概念,都经常可以在日本看到,很难说哪种说法更占优势,只是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地方有固定的使用方式。比如,单单一个字母,一般叫“ラテン文字”,字母表的话,叫“アルファベット”,给日语注音时,一般叫“ローマ字”,而在电脑领域,则通常叫“英字”。但其实它们都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英文字母。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五)明明是英文注音,为什么叫罗马字? (2006-11-16 16:52:00)
(番外篇之一)
本段内容其实和日语无关。不过既然提到了拉丁字母的问题,就顺便说一下,因此作为番外篇处理。
据说,世界上最早发明字母的,是腓尼基人,他们发明的字母叫做腓尼基字母。
很多书上说,英文字母来源于腓尼基字母。本质上说,这种说法是没错的。全世界,至少是全欧洲,所有语言的字母应该都是来源于腓尼基字母。但是,英文字母并非直接脱胎于腓尼基字母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英文字母其实应该叫拉丁字母。而拉丁语是古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字母应该是罗马时代被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的时候,应该是创造了定居在离罗马不远的古代伊特鲁立亚人使用的文字。
这所谓的伊特鲁立亚字母,又应该是受到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影响,脱胎于希腊字母。再从希腊字母去寻找源头,才能牵扯上腓尼基字母。
所以,希腊字母其实是英文字母的一个前身。然而,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关系还不仅与此。
早期脱胎于伊特鲁立亚字母的拉丁字母其实只有21个,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26个。其中缺少的5个是J、U、W、Y、Z。后来在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人又从希腊字母中借用了Y和Z加到最后,于是成为23个。至于J、U、W,则是到了中世纪后,分别从I和V中分化出来的。
所以说,拉丁字母本来就和希腊字母有血缘关系,后来还直接借用希腊字母,就怪不得现在的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看上去有一些像了。
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关系,还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来。英文中表示字母集合的单词叫做Alphabet,这个词的词源是来自拉丁语,而其实原来拉丁语中的这个单词,就是希腊字母的前两个:Alpha(α)和Beta(β)拼起来得到的。
最后,我们来和日语搭个边。
希腊字母从古至今,发音其实也发生过变化。但是出于一些惯例,我们平时使用中,某些字母改用了新音,某些字母则依然保留古音。各国在使用新音和古音的习惯上还不尽相同,所以我下面给出一些常用希腊字母在日语中的读音。
Α α アルファ
Β β ベータ
Γ γ ガンマ
Δ δ デルタ
Ε ε イプシロン(エプシロン亦可)
Θ θ シータ
Λ λ ラムダ
Μ μ ミュー
Π π パイ
Σ σ シグマ
Φ φ ファイ(フィー亦可)
Ω ω オメガ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番外篇之一)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 (2006-11-20 15:56:37)
(十六)
五十音图是根据中文中的反切而得到创意,对日语假名文字的发音进行元音和辅音拆分后得到的产物。那么理论上,五十音图中的每个音都应该是该行的辅音和该段的元音进行拼音组合得来的。
比如こ,就应该是か行的辅音K,和お段的元音O进行组合,得到Ko的发音。而ね,则是な行的辅音N,和え段的原因E进行组合得到Ne的发音。
可是,事实上,五十音图中并不是每个假名都遵循这个规律。比如说,前几篇曾经介绍的ふ和を,这两个假名没有遵循该规律,其原因,以前我也已经介绍过了。五十音图中,像这样没有遵循拼音规律的假名还有四个,分别是し、す、ち、つ(注意,这里没有考虑浊音的情况。以后我也会解释浊音的情况)。那么这四个音为什么不遵照拼规律呢?这一点,和ふ这个假名一样,也和日语的发展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た行的五个假名:たちつてと。他们的发音,是Ta,Chi,Tsu,Te,To。ち和つ不是发音Ti和Tu,而是Chi和Tsu。我们其实可以肯定,在古代日本,ち和つ的发音应该是Ti和Tu的,但是,在日语发展过程中,这两个音慢慢蜕变成了Chi和Tsu。
如果大家学过国际音标的话,应该更好理解一点。Chi的音标是[t∫i],而Tsu的音标为[tsu]。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是在原来的发音[ti]和[tu]中间加上了一个摩擦音[∫]和[s]。事实上,从音韵学角度说,在发音[ti]和[tu]时,很容易带上了舌头的摩擦,于是发生音变后成为[t∫i]和[tsu]也是非常合情合理。我们可以理解日语历史上的这一发音变化。
更进一步来看,在ち和つ的现代发音之中,由于加上了一个摩擦辅音,其实还造成了元音的音素[i]和[u]弱化。特别是つ里面,[u]的音已经消失不见,虽然罗马字注音依然写成tsu,但其实发音已经完全变成了[ts],里面不存在[u]这个音了。
然后再来看さ行的五个假名:さしすせそ。现代日语中,这发音为Sa,Shi,Su,Se,So。由于[s]是个摩擦音,所以基于和上面相同的理由,す虽然罗马字注音是Su,但其实真正的发音里没有[u]这个音,只剩下了[s]。另一方面,し的发音不是Si,而是Shi,写成音标就是[∫i]。[∫]和[s]都是摩擦音,只不过摩擦的位置不同,所以发生发音的转换也并不奇怪。
事实上,さ行的这5个音,一般认为在历史上并不是发音为Sa,Si,Su,Se,So的,当然也不是Sa,Shi,Su,Se,So。历史上这一行的辅音不是s,但是究竟是哪一个辅音,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不少专家也认为,し之所以会发音Shi,并不是简单地从Si变过来,而是更复杂的一个变化。我们在以后将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六)五十音图中的特殊发音 (2006-11-24 13:45:30)
(十七)四つ仮名问题
我写的这个系列的日语漫谈,主要是在假名的发音。现在接近尾声了,所以我们开始要进入一些复杂的问题。
日语假名发音中,一个最有名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四つ仮名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四つ仮名问题,指的是じ、ず、ぢ、づ这四个假名的发音问题。在现代日语中,じ和ぢ的发音一样,都是Ji,ず和づ的发音一样,都是Zu。一般写假名的时候,都只用じ和ず,只有在历史性的惯用词汇中,才会有ぢ和づ出现,这一点相信学过日语的人,在课堂上都学过。
这里说的是标准的日本语,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じ、ず、ぢ、づ的发音仍然互相有区别,而在另一些地方的方言中,甚至连じ和ず的发音都变成一样的了。这些也全都是“四つ仮名问题”研究的对象范围,不过关于方言问题,本文就不打算提及了。
我们现在来看看“四つ仮名问题”的成因。
这四个假名都是浊音,恢复到清音的话,是し、す、ち、つ。很巧的是,这正是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不按照五十音图拼音规律那几个假名。我们来看他们的发音:shi,su,chi,tsu。按照音韵知识,分别把这4个音变成浊音,那么应该是ji,zu,gi,dzu。(注意这里标注的gi,音标应该是[dʒi],而不是[gi])
在日本战国时期,欧洲传教士进入这个国家,用西文符号对日本的假名进行了标注。当时留下来的一些葡萄牙教士的手记中,也可以证明当时じ、ず、ぢ、づ这四个假名的发音的确是上述的ji,zu,gi,dzu。但是,进入了江户时期后,渐渐发生了[j]和[dʒ,及[z]和[dz]的混淆,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じ和ぢ一样、ず和づ一样的结果了。
事实上,如果你懂国际音标的话,就会知道这四个音标的发音的确很接近。虽然清音的发音差距较大,但混浊以后就变得接近起来。特别是[j]和[dʒ],不仅仅是日本人,就算是我们中国人,甚至是英语母语的美国人,都有时候分不大清。
分享: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七)四つ仮名问题 (2006-11-26 13:50:13)
(十八)ざ行的研究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四つ仮名”问题,提到ず和づ本来发音应该分别是[za]和[dza],但是由于[z]和[dz]的发音相近,于是最后渐渐都变成了同一个音——[za]。
但是这个说法并不算特别确切。
我们来看看整个ざ行。对于ざ行的另外几个假名ざ、ぜ、ぞ,他们的注音是za,ze,zo。但是,他们的发音真的是使用辅音[z]吗?
答案是错的。
虽然ざ行假名注音时使用z,但是,如果你说它们的发音也是[z],那么就错了。可能一般人并不知道,ざ、ぜ、ぞ等假名,只有在单词中间或者最后出现时,发音才是za,ze,zo。而在单词的开头出现时,发音其实会变成dza,dze,dzo。大家来看看下面两个单词:増加(ぞうか)和心臓(しんぞう)。读一下,看看两个ぞ的发音是否一样?事实上,前一个是dzo,后一个才是zo。
也就是说,日语中本来,[z]和[dz]就是混为一谈的。ず和づ发音一样,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有一些语言学家还提出了一个更为有趣的假设。他们认为,さしすせそ的发音,原来应该是tsa,tsi,tsu,tse,tso。所以ざじずぜぞ就是dza,dzi,dzu,dze,dzo。但是,这和たちつてと的发音很类似,特别是ち和つ,发音经过悠久的岁月后也变成了现在的chi和tsu,所以非常难区分,于是さしすせそ就变成了sa,si,su,se,so,最后si又变成了shi。但是,浊音这里没有及时展现这一变化,于是dz的发音也被保留下来,这才是造成了上一节我们所说的四つ仮名现象真正原因。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假说,真正情况如何,现在也很难考证了。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虽然ざ有时候发音za,有时候发音dza,但是,さ的发音永远是sa,不会变成tsa。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ざ并不是さ的浊音。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八)ざ行的研究 (2006-12-01 18:20:29)
番外篇 关于“重”的读法
昨天看到有人问我关于日语中“重”字,在中文中怎么读的问题,虽然是很简单的问题,但如果追究起来,倒也有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
首先,日语中“重”这个字,在日语中,主要的音读和训读都是有两套的。音读的话,是じゅう和ちょう;训读的话,是おも和かさね。这两套读音,其实正是对应了中文里“重”的多音字。
当拼音为zhong的时候,其意义解释为重量,轻重之类,这时候对应的日语读法是じゅう或者おも。如:重量(じゅうりょう),重い(おもい)等。而当拼音为chong的时候,其意义解释为重叠,重复等,对应的日语读法应该是ちょう或者かさね。如:重複(ちょうふく),重なる(かさなる)等。
但是,时至今日,虽然训读的读法依然保留没有特别的变化,但音读方面却有些不一样了。日本人不懂中文,所以对于根据中文读音不同而派生出来的两种读音很难理解,于是大家都渐渐统一到了じゅう这个发音上,ちょう的发音则渐渐消亡。
像“重奏”“重婚”这些词,里面的重都是重复或者重叠的意思,翻成中文后念chong,而在日语中,本来都是发音为ちょう的,现在则基本已经变成了じゅう。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上了年纪的日本人会念成ちょう。另外,还有一些词语,比如:“重畳”和“重复”等等,现在还基本两种读音各有一部分支持群,只是发展方向来看,也依然是じゅう占了主流。(大约在20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都认为重复应该读成ちょうふく,可是现在已经颠倒过来,半数以上认为应该是じゅうふく)
还有一些词,比如重犯,本来,当读成じゅうはん时是重犯人的意思,而读成ちょうはん时则是惯犯的意思。但现在也都变成了じゅうはん这唯一的一个读音。
那么在人名中该怎么办呢?事实上,重在人名中的时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读音:しげ。这种现象叫做“当て字”,就是说,使用不同的字来对应同一个读音。しげ本来对应的汉字是茂,或者繁,两者都是草木繁盛的意思。引伸出去,草木相互重叠的话,就是草木繁盛了,所以重这个字也被经常使用来当成しげ的“当て字”。既然如此,这里它代表的是重叠的意思,所以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读作chong,才最正确。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 番外篇 关于“重”的读法 (2006-12-04 16:55:12)
(十九)日语中的浊音
到目前为止的文章里,我也陆陆续续提到了很多次浊音的概念,那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看看到底清音和浊音是怎么一个概念。
事实上,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概念,和我们音韵学上所说的清音和浊音还是稍有不同的。
日语中有一个浊点,所有带浊点的都是浊音,不带浊点的就是清音。此外还有一个半浊音,这些我们之前已经都提过了。
但是在世界范围的正常定义上,清音的发音是声带不振动的,而浊音则是声带振动的。在发一个音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放在喉咙上,感受到振动就是浊音,感受不到就是清音。
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现,其实绝大多数音素都是浊音,比如元音,就全部都是浊音。在辅音里面,也就只有[p],[k],[t],[s]这几个是清音,其它都是浊音。
日语假名都是通过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结合而成(除了极少数例外),而由于元音都是浊音,所以本来从国际音韵学上来说,日语中所有的假名都是浊音。但是,我们已经说了,日语中浊音的概念不同。首先,他们只看辅音,忽略了元音。其次,他们说的浊音,是指有相应清音存在的那些音素,也就是只包括[b],[g],[d],[z]这四个辅音所属的那四个行:ば行、が行、だ行、ざ行。还有半浊音。虽然名字叫半浊音,但如果只看其中的辅音,忽略元音的话,其实是清音。
日语假名之中,除了上述的浊音和半浊音,剩下的全部算清音(注意,ん不在其内,它是拨音)。也就是说,比如ま这个假名,发音ma。其中的m和a其实从音韵学上来说都是浊音,但在日语中,ま算作清音。这里非常容易产生混淆。所以,对于我们通常说的音韵学上的清音和浊音的概念,日本人发明了另一种称呼方法:无声音和有声音。无声音就是音韵学上的清音,有声音就是音韵学上的浊音。
这无声音和有声音都是针对单个音素来的,比如m和a都是有声音,而k是无声音。而针对两个音素组合成的假名,则不说有声或者无声,而叫清音浊音或者半浊音。比如ま是清音,が是浊音,ぱ是半浊音。
所以我们研究日语发音的时候,如果说到浊音,大家要搞清楚这和你学习英语时所说的浊音,概念是不同的。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十九)日语中的浊音 (2006-12-12 23:26:35)
(二十)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日语发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同一个假名,在词首和非词首时,发音会有微妙的区别。
这个规则体现在か行、た行、和ぱ行。
大家在学习日语发音时,老师应该教过,当か这个假名不是出现在词首的时候,要发音成ga;た不是出现在词首时,要发音成da吧?当然,か行、た行和ぱ行其他的假名也是如此。举个例子,いか的发音,听上去不是ika,而是接近于iga;いたい的发音,听上去不是itai,而接近于idai。
这种发音规则并不是谁特别规定的,你看到这个单词,去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读成这个样子,这就是因为只有这么发音,才最为顺口。
这种现象在英语中也一样存在,比如这个单词:start。请大家发音一下看看,前一个t和后一个t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发音有些接近于d,而后一个才是真正的t。
有些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浊化,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请注意,start的前一个t虽然接近于d的发音,但依然还是和d不同。t是清音,d是浊音,而start的前一个t,虽然发音接近于d,但依然是清音。同样,いか的发音,虽然听上去像是iga,但这时候依然是清音,并非变成了いが。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概念。(在日语中,称之为有气音和无气音)
在上一节,我提到清音和浊音的区别,如果把手放在喉咙上,感受得到振动的就是浊音。比如在英语中,[p]是清音,[b]是浊音。但是,实际上在中文当中,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拼音bpmf,大家感受一下b和p,可以发现b也完全没有声带的振动,也就是说,这两个全是清音。实际上,[b],[g],[d]这三个在国际音标中是浊音的音素,在汉语拼音中则全部变成了清音。它们和[p],[k],[t]的区别不在清和浊上,而只在送气和不送气。
[p],[b],[k],[g],[t],[d]这些称为爆破音。爆破音除了可以分成清音和浊音外,还可以分为送气和不送气。一种是在爆破后紧跟着强烈的送气,另一种则没有强烈的送气。比如:[p],[k],[t]这三个是有送气的,当发这三个音时,如果停止送气,听上去就好像变成了[b],[g],[d],但这时候它们依然是清音。换句话说,其实应该有三种状态:清音送气,清音不送气,和浊音。
于是,start的前一个t是清音不送气,后一个t是清音送气。同样,日语中いか的か也是清音不送气而已,并非浊音。
送气和不送气的现象,并不局限于爆破音。破擦音也同样有着一现象。国际音素中破擦音有[tr][dr][t∫]等不少,日语中接触到的只有[t∫],[ts]和[dz]。[ts]是送气清音,当它变成不送气清音时,有些地方会采用[tz]的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つ在词首发音[ts],而在非词首则发音[tz],但是,并非变成了づ。发音为[t∫i]的ち也是同样道理,大家可以依理类推。
作为总结,か行、た行、和ぱ行的所有清音假名,都会发生送气音转化为不送气音的现象,但是,不要以为这是浊化,它们依然还是清音。
追根溯源,日语漫谈(二十)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2006-12-13 13:30:10)
番外篇(二)汉语中的清浊
上一篇中,我提到了汉语中的清音和浊音概念,和英语日语中的都有些区别,现在我们就另外开一篇番外篇,把汉语中的清浊概念也好好介绍一下。
事实上,汉语的音韵分类,本来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语言之一。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辅音其实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做清音和浊音,另一种叫做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英语和日语的音韵里面,都不讲究送气和不送气,只不过在发音中会自然出现不送气现象。可是古代汉语中却是对于清浊以及送气都有严格的分类。
古代汉语音韵学,是个非常复杂的学问,有一部分现在也已经失传,只能流于猜测。我这里也不打算涉及非常高深的地方,只不过简单介绍一下。
研究古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宋代的韵图。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三十六字母”。这里的字母,就是声母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说的辅音。所以说,古代汉语的辅音,就是这韵图里面归纳出来的三十六个。
韵图中把三十六字母分成了四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个分类显然比起其他语言的清浊两层概念要复杂了。结合我们介绍过的清浊和送气的概念,解释这四个分类就比较简单。送气的清音就是全清,不送气的清音就是次清,不送气的浊音就是全浊,而剩下的鼻音,唇音等等就是次浊了。
举例来说,p、k、s之类英语和日语中都被认为是清音的音素就是全清,而这些清音一旦不送气,就变成了次清。比如pin的p是全清,而spin的p则是次清。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bpmf的b,其实作为声母来说,是一个清音(因为它不发生声带的震动),只不过它不送气而已,所以b,以及其他d,g之类的全部属于次清。而英语中的浊辅音b,d,g之类的,则是中国音韵学中所说的全浊。其他的l,ng,m之类的,则是次浊。
古代汉语中,全清、次清、全浊全部都是存在的,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中,全浊已经消亡,历史上的全浊声母,已经全部转化成了同样属于不送气音的次清。所以音韵学中有一句话叫:汉语之中无浊音。当然,这里指的是全浊。
但是,有不少方言之中,全浊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尤其是一些南方的方言。举个例子,“白”这个字,按普通话发音的话,辅音是次清,但按照上海话发音的话,则依然是全浊。有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句首时发音为次清,但在句子中间时,依然会保留全浊发音。不过我对于各种方言也不太熟悉,这里只能稍微提一下。
汉语音韵学博大精深,我本人也只不过略知皮毛,因此,这里也就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选一些书去看看哦。